按:
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宜华集团董事长、党委副书记刘绍喜圆满完成了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各项任务载誉归来。
会议期间,刘绍喜董事长认真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积极建言献策,代表经济界出谋划策,受到了多家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半月刊、大公报、南方日报、中国经济周刊、政府采购信息报等分别进行了采访,刘董事长就非公经济、企业“走出去”等相关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们的提问。
现将《南方日报》、《大公报》在会议期间对刘董事长专访全文转载如下。
□ 南方日报:
全国人大代表、宜华集团董事长刘绍喜:
打造民营经济升级版
“我将尽快把‘两会’的精神,传达给汕头的民营企业和我们的员工,使大家通过学习宣传领会贯彻,把会议精神落实到现实工作当中去。”全国人大代表、宜华企业(集团)董事长刘绍喜昨日告诉记者,他还特别关注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希望能切实促进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
“李克强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出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这个我特别关注。”刘绍喜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民营经济发达是汕头的特点,“新的发展模式要求民营经济一定要在转型升级中创新技术、扩大市场、增强实力、提升品牌。”
他说,宜华集团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善于把握发展机遇,利用国家鼓励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以真诚、拼搏和创新的精神,实现科学发展、平安发展、跨越发展。宜华决心以两会精神为动力,响应汕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新突破的号召,在做强做大自身的同时,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勇担企业的社会责任。
刘绍喜说,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从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入手来转变政府职能,下决心要再削减1/3以上。这将在更高层次上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改善市场投资环境,为民营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让我们民营企业界备受鼓舞”。
他表示,民营经济本来就是顺应市场而生,顺应消费而起的。民营经济有敢闯敢干又求实创新的特质,已经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刘绍喜认为,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需要内外部因素同时努力、协调推进。从外部因素看,应加快放开民营经济准入限制,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从内部因素看,民营企业应更新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创新步伐、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为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拓展空间。
●行动
持续关注经营环境优化
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尤其是国务院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新36条”和去年出台的“新36条”42项实施细则,是最显著的扶持手段。刘绍喜表示,这些措施进一步拓宽了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降低准入门槛,而且在推动和保护民间投资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但目前向民资开放的领域多集中在基础设施等领域,这些领域见效慢,民营企业不愿投资,而且在传统行政性垄断体系和经营模式没有根本改革的前提下,投资领域的放开并没有给予民间资本生存足够的空间与环境。”他说,不少领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玻璃门”、“弹簧门”现象,需要进一步推进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投资主体作用。
“我建议及时清理不适宜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鼓励支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配套政策并抓好落实。”刘绍喜说,他会持续关注民营企业经营环境的优化问题。
刘绍喜提醒,民营企业“走出去”一定要有诚信意识。不仅仅在产品质量上有保证,在其他方面也要绝对诚信,比如交货时间。此外,应该考虑实施跨国企业本土化战略,聘用外国人参与设计、销售,借助外籍华人的力量,形成兼容中外文化且能掌握市场动态的团队,解决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克服企业“走出去”时的“水土不服”问题。
(转载2013年3月20日《南方日版》a05版)
来源: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3-03/20/content_7174840.htm
□ 大公报
刘绍喜:民企应加快转型升级勇担社会责任
作为民营企业家代表,宜华企业(集团)董事长刘绍喜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以及吴邦国委员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均明确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让民营企业感到今后发展的平台更高、空间更大、底气更足。他认为民营经济有条件实现更大发展,展示更大作为。
民营企业应勇立转型潮头
刘绍喜表示,总理工作报告中多处对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出深刻论述,指出“要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快转变经济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放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他说,民营企业有敢闯敢干又求实创新的特质,应该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生力军,抓住机遇做大做强,争取涌现出更多的的全国性、世界性的龙头企业。
同时,他希望国家进一步完善鼓励、支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配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推动并支持一批核心竞争力强、主导产品优势突出的民营企业成为行业排头兵,争取有更多民营企业进入全国和世界500强。
社会责任感为存世立身之本
刘绍喜认为,企业存在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企业经营活动中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和谐,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内在需要。“取之社会、用之社会。企业从无到有,有今天的成绩全赖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怀着这样一颗感恩之心的刘绍喜,勇担社会责任,积极回馈社会。去年,宜华集团联合其他几家林产工业企业在大会堂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目的在于全面系统地披露宜华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实践和有关情况,使各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能够更全面、更有效地监督企业的工作,帮助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这份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在行业中树立了标杆,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据刘绍喜介绍,宜华还大力支持公益事业,资助省、市光彩事业,捐款汕头市潮汕星河奖基金;设立“宜华爱心助学金”、“贫困大学生助学基金”等专项基金,捐赠项目几乎涵盖了整个社会生活领域。多年来,宜华在公益事业的捐赠超过5亿元。“公益不是简单出点钱就完事,而是一个长期的事业,要持久地做”,刘绍喜如是说。
(转载2013年3月12日《大公报》a36版)
来源: http://paper.takungpao.com/html/2013-03/12/content_35_5.htm